1. 质量策划与标准制定
制定检验标准: 根据产品图纸、技术规格、客户要求等,编写具体的检验作业指导书、质量控制计划。
明确检验方法: 确定使用何种工具、设备(如卡尺、三坐标测量仪、光学仪器等)以及采用何种抽样标准(如GB/T 2828, ANSI/ASQ )进行检验。
设立质量控制点: 在生产的关键工序(来料、生产过程、最终出货)设置必要的检查点。
2. 检验、测试与监控
来料检验: 对采购的原材料、零部件进行检验,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,防止不合格品入库。
过程检验: 在生产线上对半成品进行巡检或抽检,监控关键工艺参数,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变异和异常。
最终检验: 对完成所有工序的成品进行全面检验或抽样检验,做出是否准予出货的判定。
数据记录: 准确、及时地记录各项检验数据,填写检验报告和质量记录单。
3. 质量问题处理与报告
不合格品识别与隔离: 及时发现并标识不合格品,将其与合格品隔离,防止误用。
不合格品评审与处置: 参与或组织对不合格品的评审,决定其处置方式(如:返工、返修、让步接收、报废)。
纠正与预防措施推动: 对重复发生或重大的质量问题,向责任部门发出《纠正与预防措施报告》,并跟踪其改进效果。
质量报告撰写: 定期汇总和分析质量数据,编制质量周报、月报,向上级和管理层汇报质量状况。
4. 质量体系维护与持续改进
维护质量管理体系: 确保公司的质量控制活动符合内部或外部标准(如ISO 9001, IATF 16949等)的要求。
质量工具应用: 熟练运用质量工具(如SPC统计过程控制、MSA测量系统分析、FMEA、8D报告等)进行数据分析和过程控制。
推动质量改进项目: 参与或主导质量改进项目,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根本原因,持续降低不良品率,提升客户满意度。
质量意识培训: 协助对生产、操作员工进行质量标准和意识的培训。